“定远有多美”——定远县文联主题采风创作走进拂晓乡
拂晓乡位于定远县东北,距县城38公里,地处江淮分水岭,面积111平方公里,辖7个村(社区),人口2.7万人。全乡耕地面积8.8万亩,林地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8%,境内矿石、砂石资源丰富,大横山、大小双墩古墓等文旅资源远近闻名,盛产花生、山芋等特色农产品。近年来,拂晓乡党委、政府推深做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党建引领+改革创新谋划全乡发展,坚持项目为王、招引企业保经济;坚持小而美、朴而精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新看点;坚持难点化解+机制建设持续增强社会治理效能,以拂晓“3211”战略为发展蓝图,奋力推进“山水小镇、绿色拂晓”全面发展。
部分采风摄影作品
(摄影:王文洲 王喜春 黄黎芬 韩 健)
部分采风美术作品
丁少华 作
吕忠明 作
顾从鹏 作
丁少华 作
部分采风文学作品
吴传训(七首)
参观拂晓人饮工程
昔日愁云困水滨,今朝喜雨润心尘。
银流婉转催祥梦,玉管纵横绘瑞津。
惠泽田园花绽笑,滋濡里巷韵翻新。
暖心德政如甘露,洒向乡村处处醇。
蝶恋花·拂晓采风
秋韵斑斓晴日俏。乡野平郊,画卷沿途绕。旧忆丹霞诗意悄,心怡神畅时光缈。
漫步田畴风景妙。叶舞轻风,草木皆娇娆。雅韵入怀思绪绕,难忘此境情难了。
蝶恋花·红石滩驿站
红石滩边霞影照。翠岸绵延,林鸟啼声悄。丹赭危岩神逸貌,碧流婉转波光耀。
驿站幽然情未了。茶雾轻扬,书页闲中抱。篝火熊熊星汉渺,帐中笑语惊栖鸟。
临江仙·红石滩驿站
椰林翠影摇风处,沙滩静卧情融。小亭幽梦韵非同。咖啡香袅袅,浪漫满庭东。
岭上风光添异彩,恰如南国春浓。休闲一径趣千重。桃源拂晓见,心醉画图融。
临江仙·拂晓也有“六尺巷”
许氏相邻情谊笃,予田佳话传扬。丈寻阔处显仁长,寸心宽若海,纯德厚如冈。
巷道新成添秀色,乡村渐焕容光。睦邻风气韵飘香。和谐添美事,淳朴溢馨乡。
渔家傲·法治拂晓
普法佳隅依乡建。纷争细事皆消散。领雁领航知法善。模式赞。多元解愠收成满。
丁许树边思策展。小亭评理人心暖。破旧建新规划远。家园灿。宜居宜业秋光婉。
水龙吟·礼赞拂晓青年创客
晓乡沃野春浓处,创客娇娥灵秀。激情洋溢,拒平庸梦,志怀乡囿。
协力同筹,众心谋事,韶华倾授。看田园焕彩,牧歌添韵,风光丽,新风逗。
废弃菜园新就,化同怡、匠心精镂。酒瓶绘彩,轮胎成景,妙思纷凑。
文化深耕,乡愁重焕,思维泉茂。念青春足迹,铺陈画卷,为乡村绣。
戴浩(六首)
庄杨即景
小楼隐隐绿阴中,车到新村兴不穷。
柿子也知人欲至,庭南庭北挂尤红。
秋至庄杨村
庄杨九月景如何?叠翠凝金趣自多。
摄得生机无限意,佳时犹觉未虚过。
红石峡驿站
谁洗辛劳仆仆尘,小村有梦梦成真。
怡然饮罢一杯水,还我青葱康健身。
丁许村九尺巷
休讥无路总相隔,九尺让来应可通。
不负前人佳话在,乡邻亦自树新风。
赞丁许村惠民饮水工程
当年入口双眉蹙,一饮而今喜不禁。
但有涓涓流万户,基层岂少为民心!
[中吕`朝天子] 秋日拂晓乡村行
这花,那瓜,装点乡村画。远山隐隐野风洽,历历祥云下。
门外归来,垄头忙罢。饮他一盏茶。赶娃,逗丫。说说闲人话。
牛全圣(三首)
红石滩驿站
景道通南北,乡村日复新。
山遥迎远客,水净待佳宾。
小驿且留足,清茶为洗尘。
秋风凋木叶,情暖四时春。
南歌子·丁许印象(毛熙震体)
山中藏闺秀,今方窥玉容。清新未著仲春红,佳果碧溪鸣鸟、影相从。
政美家家乐,民安岁岁丰。屋前剥谷几邻翁,树下无忧嬉戏、两顽童。
【中吕•红绣鞋】九尺巷
九尺巷宽心宽,四邻风暖情暖,和谐丁许美名传。
乡亲檐下燕,闾里水中船,一词相见欢。
王华立(六首)
庄杨印象一
羡君得暇到山中,访得乡村路未穷。
最是青枝垂玉露,柿红犹挂日头红。
庄杨印象二
莫问秋深深几何,山间风物自然多。
野花野树凭君摄,且把浮生半日过。
红石峡驿站
那堪石峡看红尘,识得红尘几许真。
且向清泉赊一掬,好浇干渴此微身。
丁许村九尺巷
应是乡亲嫌逼仄,不堪曲径向幽通。
向桐乡学让三尺,三尺多来更得风?
丁许村惠民饮水工程
而今户户无饥渴,挖井人还情不禁。
莫道世间恩易忘,甘泉饮罢证初心。
[中吕`朝天子]拂晓乡村采风
有花,有瓜,更有丹青画。说谁民意不融洽,是处无高下。
图景描成,田园耕罢。且由他品茶。草洼,树丫,听惯幽禽话。
拂晓之美
吴传银
在拂晓,看自然景观首当其冲应选那山川秀美、名闻遐迩的大横山;探历史遗存自然少不掉年代久远、扑朔迷离的大小双墩。在它山清水秀11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蕴藏与生长着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的自然资源与地方特产,建设有一个更比一个好的和美乡村……闲暇之时,只有亲临实地,放飞心情、循序渐进地去寻、去探、去游、去赏,才能真正发现它那独具禀赋、不同寻常、色彩缤纷的细节美。
一
地处汤汤池河东岸、拂晓西北地的大横山,简直能算得上是一座妙不可言、神秘莫测的宝山。与其他名山大川相比,它方圆只有小小的15平方公里,海拔也仅为矮矮的234米,而它的年岁却异乎寻常地超过了2.3亿年。历经风雨、老而弥坚自然铸就出它那独有的禀赋与特色。大横山历来”古”、“神”、“静”、“幻”、“奇”闻名与世。它的外形轮廓不管你从东西南北任一个方位遥观,都恰似一枚巨大无朋的金元宝灿然地倒置在那里。假如你借助现代工具凌空俯瞰,呈现在面前的竟然是西北似绿色海洋荡漾,东南如熊熊烈火燃烧,活脱脱的就像一幅智慧无边、红绿交错的阴阳太极图。它南北走向,居南略高,犹如苍龙昂首,遥望晴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整体山势平缓,呈阶梯状,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其顶部开阔平坦,迥异它山,由此衍生出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诸如二郎神担山撵太阳,愤怒暴烈的他挥鞭裁山三截,大横山作为中间一段存在于此,就是解释它最好的例证。正因为它具备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而反复被后人所利用,其山巅之上至今还存有五代时柴荣在四周修筑的城墙,朱元璋发迹前在这儿秣马厉兵,准备进攻滁滁州、南京的屯兵遗迹。更叫人称奇的是,山顶上还横七竖八无缘由地生出许多大小不一的无根黑石,有的状如乌龟、有的形似水牛……其中最大的一块竟有三间房屋之巨,因为它也曾有被人们唤作大荒山的历史,这不由得不让人立马联想到《红楼梦》开篇那丢弃在无稽崖下青埂峰上的补天顽石。大横山上自然与人文荟萃,山上不仅有人工造就的古城、古寺、古井、古塔,还有实际存在按照具体向被人们想象附会出来的老鹰嘴、仙人洞、情人坡……作为国家级野生自然生态林,大横山上巨树参天,草木茂盛,野生植物种群繁多,野山枣、野板栗、棠梨果、山里红、葛根、蕨菜遍布,适逢合适的季节,如果有幸被你遇上,定能让你兴奋异常、大快朵颐。这里还要特别点出来的是大横山最大的亮点,它为整座山最吸人眼球,最雷人的地方,那便是位于大横山东南一隅“色如渥丹,灿若明霞”面积约二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据地质专家考证,它是由七千万年前第四纪造山运动遗下的红色砂砾堆积而成,经千万年来风吹日晒,自然雕琢,生成如今这千姿百态、美轮美奂、令人不可思议的图景。放眼望去,人们口中的红石硖沟壑纵横、满目艳红,似煭焰升腾,赤霞翻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份上天赐予人类的不可多得的珍贵礼物。目前它的全境均在拂晓乡范围内,它是拂晓间地平线里闪射于天际的一道耀眼的赤色霞光,它为拂晓乡的自然之美无形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西濒千里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池河,北枕莽莽苍苍、风光绮丽的大横山,在山与水的强烈烘托之下高低起伏,恣意铺陈。古往今来,在世人的眼里,它历来被看作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人们为了得到它的护佑与馈赠,绞尽脑汁,甚至做到生不能在此过活,死也要想方设法埋葬在这里。为了满足心愿,他们真是千里迢迢、不惜工本。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朝历代这里埋葬过诸多的王侯将相,从而造就本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人人艳羡的龙脉宝地,大横山下逐次分布着大、小双墩,冯墩等多座古墓葬,其中以封土最高,规模最大的大双墩最吸人眼球。据定远县地方志及有关古籍记载,此双墩乃2600多年前晋献公与其夫人骊姬的合葬墓,标准的属于帝王等级的。说到晋献公与骊姬就要简单地勾陈出他们过往的历史,那是处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晋国的疆域辽阔、势力巨大。作为晋国第19任君主,在位26年的晋献公,生前更是武力超群,不可一世。在攻伐骊戎国的过程中,贪得无厌的晋献公既要土地、钱财又要美人,作为战败国求和的条件,他不仅得到了当时骊戎国君之女千娇百媚的骊姬,而且还顺带捎上了她那美丽动人的妹妹少姬。出于对美貌的贪婪,献公对姐妹二人宠爱有加,并立骊姬为夫人。依仗晋献公的专宠,人美心毒、诡计多端的骊姬为了达到自己儿子上位的目的,凭空捏造事实,设计离间晋献公与几位年龄较大,能力较强的儿子们的关系,从而直接导致他们死的死,逃的逃,无一幸免。经过一番神操作,骊姬如愿以偿地让其亲子奚齐坐上了太子之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骊姬之乱。”可好景不长,随着晋献公骄奢淫逸、身患重疾,奚齐一时也确实顺利地接上了班,骊姬如愿地也当上了太后,但由于奚齐的年岁太小,一时实在压不住阵。就在举办晋献公丧礼的过程中,他竟被朝中大臣里克当众杀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立妹妹的儿子卓子为新国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里克再次弑君,就这样,晋国接二连三死了三个国君,骊姬痛失三位亲人。没有晋献公这棵大树的庇护和依仗,可憎而又可怜的骊姬穷途末路,她所面临的只能是死亡。据传,骊姬是被里克拉到集市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孤立无援被鞭子活活抽死的。其命运真应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的性命”这句老话了。骊姬被打死后,因为朝堂混乱,没有人出面料理,晋献公尸身也没能及时下葬。接任新国君的晋惠公夷吾面对此事,他一方面痛恨父亲轻信骊姬的谗言,让自己流落他地,遭受劫难,不想就近安葬父亲和骊姬,免得让自己见了就烦恼。但转念一想,毕竟是自己的亲老子,死去的又是老国君和太后,如果慢待了,必定会惹人笑话,对自己统治大利。不管怎样,大面场还是要过得去的,干脆在远远的地方找一块好地将他们葬下,一方面为了子孙万代能得到祖荫庇护,另一方面给自己也来一个“眼不见,心不烦。”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于是便命人找地,寻来寻去,就找到大横山下这块风水宝地。选定墓址,运来棺椁,就近自池河的河湾里取土筑坟,工程结束后一对高达几十米,占地几十亩的两个大土堆拔地而起,这就是后世人们口中的大双墩。千百年来,不管风吹雨打、电闪雷击,甚至是人为的破坏,它依然耸立在那里,诉说着历史的真实,它的存在为拂晓的历史文化之美着实增光添色。
三
“山美水美人更美”,优质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质资源、和谐的社会关系为拂晓的乡村振兴及和美乡村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庄杨,我们探寻到“拂晓”这个美丽而又浪漫名称的由来,它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一辈“拂晓农庄”人面对荒山秃岭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和感人事迹。循着老一辈人坚实的创业足迹,勤劳智慧的拂晓人立足区域优势,挖掘资源禀赋,在产业强乡、环境美乡、文旅兴乡上大做文章。他们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千方百计让农村呈活力,使农民得实惠,不断开辟和拓展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他们的做法是:具体制定本乡“3211”战略发展规划,充分依托大横山得天独厚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绿色拂晓”,争取早日把拂晓建成远近闻名的“文旅小镇”;依托花生、红薯、朴树、桑葚等农业特色产品,打造集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乡村打卡地;依托域内的绮丽的田园风光与厚重的文化内涵建设风格各异的和美乡村示范点;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定远龙岭段穿境这一交通便利优势,打造文旅品牌,形成旅游产业规模。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拂晓乡旧貌变新颜。相较其他地方这里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大美横山”、“双墩古墓”、“刘圩风光”、“和美谢集”、“丁许小院”……一类的特色文旅品牌也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这里的人们犹如生活在青山绿水美轮美奂的画册中,那种畅快淋漓的美啊,总会时时浮现在他们的脸上,深深地刻在他们心中。
大美拂晓,无处不在。它美在自然,美在历史,美在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和和美美的现实间。
念念不忘
弯湾
早晨,阳光和煦,淡蓝色的天空上白云轻盈而单薄,像是妈妈一层层填铺在棉衣里的棉絮,丝丝缕缕的雪白,是干净又温柔的暖。
一路东行,树木依然葳蕤,树头却被秋风吹得稀疏了许多,阳光漏下来,像是残破的蛛网,零落又萧瑟。因为才下过雨,两边的绿野不骄不躁,翻整过来的田地松软而慵懒。
红石滩驿站地处江淮分水岭,傍山拥林环水。清凌凌的秋水,曲折如女子秀颀且妖娆的腰身流经而过。路边有一座用橙色条框和玻璃搭建的小木屋,屋板弧度优美自然地于房脊处打个结,让我想起了荷兰的木屋风车;几个集装箱房子半悬空着,像是随手搭起的积木,墙壁上涂画着动漫元素,颜色绚丽。箱体上“红石滩驿站”五个大字更是在灿烂的秋阳下鲜妍醒目;三两芭蕉和棕榈树错落有致,高大青翠的椰子树下是满池的粉色细沙,和成丛的粉黛子相映成景,成片的粉红中泛着细细碎碎的亮。有俩个孩子蹲在那正全神贯注地建造着自己的童话世界。
草地上落了几个大大的白色纸鸢,一个粉红女郎人模坐在池边的长椅上拉着小提琴,她姿态优雅,神情专注。仿佛演者和闻者皆是如痴如醉。
陪同的小美女说,这里正着意打造和美乡村。三村联动,文旅为先,当地土特产为辅。游人在游览江淮山水之余可以在驿站稍作休憩,看书品茗,或者走走看看,顺带也可以买点土特产。至于那些纸鸢其实是帐篷,游人可以自带烧烤架野炊。
俯瞰,在广袤的蓝天下,这个充满海南风情的小小驿站如同一只狭长的画了粉蓝眼线的明眸,潋滟多情,摇曳生姿;又如一颗明珠嵌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熠熠生辉。此时,蓝天与白云,绿水与细风,耳边似乎能听到海浪轻卷沙滩时的喁喁细语,一首老歌在反复吟唱:……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如果说红石滩驿站是充满奇思妙想的风景打卡点,拂晓农庄和丁许村则是彰显徽风皖韵的和美乡村的一个靓丽缩影。
拂晓农庄古名“苟牙陈”。建国后,由周恩来总理提“拂晓”,毛泽东主席命名“拂晓农庄”。乡名和乡址一直沿用到现在。农庄从内到外原木色的装修风格沉稳大气,既有时代的沉淀感也有古韵悠然。展厅里一半是书画文字,还有当年建设拂晓农庄时留下的珍贵老照片,另一半则是旧时的农耕工具,大多都是我们儿时记忆里熟悉的犁耙木锨锄头蓑衣等。停驻面前的那一刻,似乎瞬间回溯到了很久以前。那时候的田野村庄,那时候的炊烟袅袅,还有那时候飞扬的快乐……
丁许村是烈士陈康琪浴血奋战的土地,是定远版佳话“九尺巷”的诞生地,而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村子里那三棵参天古树。三棵树树干遒劲粗实,枝繁叶茂。他们相守相望,宛如三位饱经风霜睿智多思的沧桑老人,几百年来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淡看人间的熙熙与攘攘,沧海变桑田。据说,每当村子里发生了矛盾或者难以解决的事情,村人便会聚集在这三棵树下商讨,并能有效解决,颇是神奇。想来,对于丁许人来说,这三棵树就是他们的精神力量,如同神佑,他们虔诚并敬仰着。
漫步在丁许村的巷道路口,像是走进一幅徐徐展开的风景画卷。别具风格的农家宅院设计,一家家,一户户或是掩映在绿树浓荫中,或是倚着三两高枝繁花。院墙上覆了半面的紫扁豆、丝瓜或柿子,尚茂密的绿叶中是星星点点的紫,还有剔透如琉璃的红……。路边的草丛中散落着黄的红的粉的花儿,团团朵朵,绚烂又浓烈的颜色像是谁泼了一桶又一桶颜料,惊艳了这个秋天,也惊艳了我们。
“秋的味道,写在风里,人生的故事,写在四季里。光阴摇摇晃晃,丢失的从来不是时光,而是念念不忘。”
留住乡愁,展望未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也让它成为在外丁许人的永恒家园和永远的牵挂。
这是创客的空间,是丁许人,也是所有人为之努力的梦想。
于是,在这个秋天里,我爱上了丁许,爱上拂晓。从此,念念不忘。
拂晓行
蒋 林
今年迟开的桂花正在谢幕,满天下的香气在艳阳和爽风里渐渐退潮。但想到秋日的丰富岂止桂花一种,于是便决定出门走走看看。无论是在城在乡,大片的植物多由青绿向多彩转变,由平铺变成了堆叠,让人不得不想到调色板、油画、神奇的手笔这些词语。车行一路,感觉沿途不仅是在从城中喧嚣到田野秋声的过度之中,还有清脆之音凌空荡开。但仔细一听好像又并没有什么清脆之音,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带来声音的错觉呢?原来是栾树。栾树的颜色正在由浅入深,红褐色的卵形蒴果被举在枝头,就像密集成束的一嘟噜一嘟噜铃铛,悬在疏朗的半空,仿佛叮叮当当地发声。
去的是拂晓乡。
拂晓是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串连的一个亮点。这里有一处名声渐起的红石峡敞亮在大横山上,是江淮之间罕见的丹霞地貌。
我去过多次,也写过、拍过、给亲朋好友“导游”过。上个月,省内外知名作家来了一大帮人,来了就不想走,在那片艳红的山坡上各寻其美,各美其美,要不是领队催促和行程的计划约束,我估计有人是想留下来深度体验的。以我的经验,在红石峡这块地界,品一品香茗、喝点儿小酒,是非常应景的事情。
风景道从庄杨村穿过。几年前从这里走,只是走马观花,村舍如旧,农景如常,没有停车坐爱新农村的愿望。倒不是嫌弃,实在是村里没有让人驻足休息之地。倘若贸然进入农户,就显得既无理由,也很唐突,看家护院的小狗大约也不会同意的。今日我来,就不必匆忙路过了,这里新建了一个场所,取名“红石滩驿站”。红石滩的这个滩字用得准确,大横山在定远境内的那一片景区是敞开的,不是夹拢的。
驿站是小憩修整之处。开车的人进去喝茶喝咖啡是提神,在露台上看书、聊天,四望一下风景也是提神。坐车的人在蓝色路径上踱步、在红色沙池里玩沙、在粉色雕塑边留影,自是惬意。驿站里有乡村土特产展示,主打的是定远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叫做“定有良才”。定当然指的是定远,良才就是琳琅满目、质地优良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小磨麻油、红薯粉丝、紫薯鲜汁、黑猪白鱼、花生萝卜……非常丰富。我曾对一位从事宣传工作的熟人说,咱们的定远黑猪和池河梅白鱼既然获得了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你们的宣传要把这俩货归纳成一黑一白,黑白双骄,这样才容易让人留下记忆,形成好印象。
驿站旁边有一弯小河,上游是水坝,下游通向池河。河湾从驿站边上蜿蜒而过,仿佛彩裙上的一条流苏。我问住在驿站边上的李老汉,李老汉说这河现在叫团结河,几十年前,我们村都叫它奈何河。河流不大,却桀骜不驯,几乎年年都有水患,真让人无可奈何。我说你们给小河起的名字不丑:过去奈何不得,现在看我到底是不是拿你奈何不得。庄杨人、拂晓人硬是把一条说干就干、说漫就漫的小河,调理成风景道边的恰好点缀。这是乡村的主人们撸着袖子干出来的;而要干成这事,需要的则是齐心协力,是团结。距离驿站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拂晓农庄”展馆。拂晓农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集体农庄经验的产物。作为安徽省仅有的两大农庄之一,拂晓二字来自周恩来首提,由毛泽东命名确定为拂晓农庄——这是史料中最值得拂晓乡骄傲的地方。从这个名称可以想见,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希冀和展望,而这种愿望化成的行动,在跨越了世纪之后仍然强劲和澎湃。“拂晓”的美好一直都在进程之中。
丁许村民组也值得一看。村边的一方池塘,荷叶未残,鸭麻鹅白。水边有一户空置的农家小院,已被村里的十几位年轻人改造成一个乡间并不多见的创客空间。有这么多年轻人,而且是有想法的年轻人留在乡间,这让我很惊讶,也让我很钦佩。乡间要有人,要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所有的话题才能展开。院子里的柿子树真是好看,小灯笼一盏一盏的,显示的就是一个旺盛。
村里还有一处九尺巷,走近一看,一目了然。桐城那个著名的六尺巷已经是很宽敞了,而丁许村民组的巷子宽至九尺,那实在是叫一个排场。九尺巷当然也是一个好故事:相邻的许兵、许良胜两兄弟在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时,重建院墙,为了大家方便,决定各自向后退让一米五,为村里的公共地带留出宽巷,于是成了美谈。
丁许这块地面出过一位名叫陈康琪的抗日英烈,他的事迹在藕塘烈士纪念馆里有专门介绍。烈士的故居遗址在村里是红色教育的场所,烈士的奋斗精神也早已融汇在丁许村的乡风民俗之中,成了宝贵财富,代代相传。在驿站、农庄和创客空间,我辑录了几段“拂晓之子”的肺腑之言,可以为证:
——人在他乡打拼,一刻也未曾忘却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如今能够回乡建设,为家乡发展做点事,为父老乡亲做点事,是件倍感自豪的事情。
——希望能够把父亲留下的传统老字号品牌传承下去,把家乡的优质农产品带到更多更大的平台上去,给更多的脱贫户和低保户提供就业岗位。
——在这片土地生活了近50年,见证了家乡越来越好,老百姓越来越富裕,我也有幸在这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助力乡村振兴,我将一直都在。
——家在大横山脚下,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感。通过抖音短视频平台,记录自己的乡村生活,宣传大横山的秀丽景色,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大横山,来红石峡游玩。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怀着赤诚之心,乘风而上,不负韶光,不负人民,用奋发的青春在这里留下笃行不怠的坚实足迹。
这些话语,带着温度,也带着光芒,让人对拂晓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秋阳披在涂装一新的农舍上,墙头的扁豆花富蕴满架秋风。在村里村外走一走,看一看,觉得良好的人居环境正从一个一个的点,扩成一个一个的面,大有铺展之势。这叫人觉得欣慰。能在廊然空阔之间得到一份淡然满意的欣慰,拂晓之行,在我看来就是蛮不错的一次体验。甚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