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池河镇池阳村:践行中华传统文化 筑牢乡村治理基石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这是驻村第一书记韩贤付在全村党员干部德育课上唱的一首《六尺巷》,现场气氛活泼、互动热烈,大家在词曲优美、内涵深刻的歌曲中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独特魅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乡村“德治”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具有深厚独有的人文价值底蕴,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软实力”所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近年来,定远县池河镇池阳回民村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其中蕴含的“忠”“孝”“善”“礼”等传统美德有机融入到乡村治理全过程,坚持党建引领,用活“三个一”(一课、一岗、一会)载体,妥善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促进了乡村和谐稳定。
打造党建品牌。积极创建“石榴红·池阳美”党建品牌,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头雁”作用,推深做实“六亮”行动,赋能党员干部高质量履职。通过周检查、月培训、季讲评,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履职能力,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夯实思想底色。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思政课堂,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结合“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开设“团结”大讲堂,让老百姓走上讲台,采取唱、讲、诵、读等形式,讲中华典故、说身边故事,让中华传统美德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乡村治理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当好传承先锋。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其态度和行为,如同基石上的关键铆钉,对干群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设立党员干部示范岗15个,让群众办事看见党员,让党员形象具象化。注重把教育融入日常,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主动倾听群众心声,全力解决群众困难,不与民争利,甚至主动让利,以此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用自身的品德修养去感染群众,营造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为乡村治理筑牢坚实的群众基础。
丰富德治渠道。基层矛盾纠纷,有时错综复杂,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问题。该村积极借鉴枫桥经验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和谐包容理念,化解各类矛盾问题。积极拓展做实“1+5+N”机制,定期召开矛盾和解会,当面化解矛盾、握手言和,通过和谐包容的方式,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基层治理保驾护航。(韩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