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 星期三
+ 加入收藏

【关注】四十年前定城过春节,你还记得这些吗?

发布时间:2022-01-24 15:06:31 来源:定远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次数: 4702 次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过大年已被人们提上日程。不过对于大部人来说,似乎对过年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过年充其量就是给自己放了一个小长假。除了劳累和忙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很多人不禁开始怀念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怀念儿时年味浓浓的春节。

那么四十年前定城过年是什么样子呢?

“小孩盼过年,大人操没钱”这是一句四十年前曾经在定城流传的俗语。这也是当时家庭贫困的真实写照。“大人操没钱”的滋味,因为那时没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没有体会,对“小孩盼过年”这句话,我却有很深的体会。

四十年前的寒假,定城小学生们没有补习班,更没有兴趣班,几乎就是放养的状态。那时候过年最开心的就是孩子们了,孩子们天天盼着过大年。刚刚放了寒假就激动、就期盼!每天数着日历牌,一天不知道要看几遍,恨不得撕下一两张,让年三十尽快到来。

那个时候过年真好。过年不用背着书包、呵着冻僵的小手去上学。过年做错了什么事也不会挨大人的骂。过年有好多好吃的东西,大人们总是把一年中最好吃的东西集中在过年吃。小孩做梦都想着过年,总是喜欢把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跟过年联系。

那时候物质匮乏,人们要早早的储备过年的物资。我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就开始置办年货了,一直忙到年三十。

到了腊月二十三,定城新大街(现在叫曲阳大街)、东大街、西大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各种年货林林总总,吆喝声、讨价声连绵不断。在街上,买上几斤肉,给孩子买套新衣裳,能让孩子们乐上好几天。

四十年前虽然物质匮乏,但一个个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是发自心底的满足。父母亲带着我们在街上穿梭,买新衣、买水果,买干果,买礼品……这些年货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我们在人群中东西南北穿梭往来,手里拎着大包小包,颇有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意味。

还记得,腊月二十四,一定要来一场大规模的全家都出动的大扫除。扫灰尘,洗床单、被罩、窗帘、衣服,能洗的都洗了,擦玻璃,擦天棚,每个角落都清扫一遍。这时候小孩一般难以出去玩,常常被父母抓去大扫除。

年货备的差不多了,大人们开始准备过年要吃的东西,先蒸几锅香喷喷的大白馒头,烧柴火,用大铁锅,我那时候十来岁,闻着香气就知道馒头快要出锅了,赶紧跑到锅边等待着,母亲嚷着一边儿去,别碍事,小心烫着,可是不管用,小小的脑袋还是忍不住要凑过来,等待着大馒头的出锅,然后赶紧去揭下馒头上挨着铁锅那一侧黄黄的饹馇,不用吃菜,不用加肉,好吃的不得了——那是在生活困难时期人们对食物最简单的膜拜。

临近春节的前半个多月,每天晚上、每个周末,在父母下班在家的时刻,家里都弥漫着肉香和鱼香。而制作年菜是全家总动员的过程,连我们小孩子也会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那时候,家家户户忙着炒爆米,切糖片,做糯米丸,浓浓的年味在定城里越来越浓。大人们忙碌得像一支陀螺,小孩也不会闲着,在灶膛前帮着添火。

最常见的就是除夕的饺子,几乎家家都会让孩子动手学习包饺子,即便包不成,浪费了一些材料,也会让孩子慢慢练习。而孩子也非常喜欢这个寓教于乐的活动。我从小就会包饺子、擀皮,都是在过年时学会的。

四十年前我家的年菜是这样准备的:首先把买来的肥肉炼成雪白的猪油,罐装封存起来,以备炸鱼、炸丸子、炒素菜时使用。猪油渣和萝卜丝蒸成包子,猪油渣和面烙成油饼。接着,还要剁出很多肉馅,包饺子、做丸子都要用。

接着烀一大锅肉,满屋子都是肉香,这种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满足,只有小时候才有!鸡、鱼、肘子、排骨等食材是小时候过年的标准套餐,小时候吃的鸡都是小笨鸡,最有营养的鸡,皮薄发黄肉质紧实不疏松,炖出来的汤都是油黄不腻的。

定城各家各户天天蒸汽弥漫,香气弥漫,这是年的味道。让人晚上都幸福的睡不着的味道。说来读者都不一定相信,好像是1976年,当时我家住在防震棚里,因为过年兴奋,我失眠长达一个月时间。

真正意义上的过年要从除夕这一天开始。这天,各家各户忙着贴春联,准备年夜饭和正月的菜。

贴好春联后,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在定城的各个角落里此起彼伏的响了起来,小孩们闻响而动,马不停蹄地跑着,去捡爆竹。调皮的小孩将人家正在燃放的鞭炮用脚踩灭,据为己有。

年三十那一顿,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那一整天,母亲都是围着厨房在转,烀肉,炒菜,炖鱼,酱肘子,大锅里煮着整鸡,整个房间都飘着肉味。几乎所有肉类都齐聚了,而且每样的分量都很多,记得小时候每道菜上来都要闻了又闻,急得团团转,就想吃年夜饭。

年夜饭一般从下午开始延续到夜晚,一家人团圆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总结一年的成绩。

吃过年夜饭不久,我们小孩子就知道,父母就要给我们发压岁钱了!心情顿时雀跃起来!过年最开心的就是收压岁钱了,在那时,压岁钱都是长辈亲手交到小孩子手里的,一边递着压岁钱,一边说着祝福的话,末了还会加上一句:又长大一岁了,要更听话哦。当然,到了第二天父母常常会说:你的红包拿来,我先帮你保管着。

给过压岁钱,大人们把新衣服准备好,小孩洗了脸、脚之后,领了新衣服,就上床睡觉了。

穿新衣服是小时候过年最大的盼头了。那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全指望过年的时候了。没事就拿出来瞅瞅试试,叠的板板整整的压在枕头下都睡不着觉,想象着明天穿上新衣服的开心,睡梦中都是甜甜的微笑!

大年初一的早上,小孩穿上新衣新袜新鞋后,漱口洗脸,吃了早饭,然后向父亲要鞭炮玩,一般能要到一挂五十响的爆竹,家庭条件好的还会给一包大前门香烟,让小孩点烟放鞭炮用。

新年第一天,爸爸妈妈看上去都慈祥了很多呢,你可以调皮放纵都不会被揍,没事,过年嘛。

过年那几天,定城的大街上都挤满了人,人人穿着崭新的衣服,放爆竹的放爆竹,聊天的聊天。

那时候的鞭炮品种多,摔炮、呲花都有。坏坏的小男孩总是拿鞭炮往别的孩子身上扔,捂着耳朵看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小时候围着鞭炮欢蹦乱跳的我们,好像就在昨天

放鞭炮还有各种“创意”玩法:将点燃的鞭炮扔进空水缸,发出几倍的立体声巨响。“创意”玩法最恶劣的,是将点燃的鞭炮塞进别人的口袋或者脖子里,鞭炮本来就是容易扰民的游戏,这种恶搞的创意更容易让胆小的孩子闻风丧胆,因此而受惊吓的孩子不在少数。所以游戏制造者往往迎来一顿暴揍,即便过年也不能幸免。

过了初一,父母就会把家里的鸡、鸭、肉等好菜藏起来,留着用来招待拜年客人。

到了初二,是出行的日子,小孩跟着大人去拜年,好高兴。在路上,大人会告诉小孩拜年礼仪,进门要说给某某拜年。

四十年前小孩们喜欢吃瓜子、花生、爆米花……糖果也是过年才能吃到的奢侈品,软糖中的经典就是高粱饴。

初一、初二、初三……日子一晃就过去了,所有的热闹、繁华一眨眼就过去了,小孩们为此盼了一年的过年,就像放炮仗一样噼噼啪啪地只那么一回儿就响完了。

四十年前,年是爸爸买回来的肉,是妈妈给我做的新衣裳,是兜里舍不得花的那几毛压岁钱,是那噼里啪啦的一挂小鞭炮。

那时候年是期盼…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许就是刚过完年,或者还在过年,只不过是年味渐淡的时候,小孩们便又掰着手指头数呀数,算呀算,看看离过下一个年到底还有多久。

回忆起四十年前,如今的生活好得就像天天过年!(何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