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 星期三
+ 加入收藏

从“协”字看发展方式之变——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四

发布时间:2021-03-25 17:28:31 来源:新华网 阅读次数: 966 次

 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大局、虑长远、解难题,统筹兼顾、综合协调,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新发展阶段目标任务出发,统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运筹速度与质量、效率与公平,聚焦一个“协”字,道出思想的广度、深度与维度,是为万世开太平的经济学。


协调发展:以理念之变掌握发展中的历史主动

  GDP,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新世纪以来首次回落到8%以下。

  “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

  立足中国国情,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历史方位,牢牢掌握新时代发展的历史主动。

  这是再塑经济发展路径的深刻变革——

  面对“三期叠加”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鲜明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凝聚着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邃思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对局部与整体、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深刻把握中登高望远。

  以新发展理念重构发展逻辑,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就此展开。

  这是打造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辩证逻辑——

  东海之滨,大江奔涌,书写着新时代江海交汇的传奇故事。

  “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人口、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总书记深刻指出。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打造活跃增长极;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蹄疾步稳……

  “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大棋局接续落子,相连成势,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布局愈加清晰。

  这是兼顾速度与质量、统筹规模与结构的重大举措——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大量关键设备、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一些地方“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如果说“失衡”是我国经济结构的痛点所在,那么“均衡”就是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主攻方向。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

  针对有效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结构性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症下药。

  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新战略。

  “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协力齐心:以维度之变选择最有效发展模式,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11月6日,一列和谐号列车缓缓驶入云南大理州南涧县小湾东站,这座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设立的火车站开通运营,几十万群众生产生活因此受益。

  经济学中有一种“帕累托最优”观点,指资源分配中达到公平与效率的一种理想状态。这种协调发展模式前后左右相互照应,是最有效的发展模式。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做出正确研判,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这是惠及人口最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出台教育“双减”政策,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房住不炒”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行动扎实展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这是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务实举措——

  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

  物质文明不断丰富促进精神文明领域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又成为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这是迈向伟大复兴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在9500多万党员、14亿多中国人民心中激荡起继往开来、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次阐释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我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总书记道出真谛。